大暑,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自古以来便是国内民间消暑纳凉的重要时刻。在这个“上蒸下煮”的时节,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,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,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在浙江沿海地区,送“大暑船”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。渔民们按照旧时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建造“大暑船”,内载各种,数十人轮流抬船在街道上行进,鼓号喧天、鞭炮齐鸣,最终将船拉至码头点燃,任其沉浮,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、生活安康。
南北各地则有大暑喝老鸭汤的习俗。老鸭性偏凉,有滋阳、清虚劳之热等功效,慢炖后加入莲藕、冬瓜等食材,成为暑天的清补佳品。在鲁南地区,人们则选择“喝暑羊”,认为羊肉汤能驱除暑湿,符合“冬病夏治”的理念。
此外,喝伏茶、吃仙草、晒伏姜等习俗也广为流传。伏茶由金银花、夏枯草等煮成,具有清凉祛暑作用;仙草则能消暑解渴,成为广东珠三角地区大暑时节的必备甜品;晒伏姜则是将生姜切片与红糖搅拌后晾晒,对脾胃虚寒有缓解作用。
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,也是国内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中一抹独特的色彩。在大暑这个炎热的时节,它们如同一股清流,滋润着人们的心田,传承着千年的文化记忆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