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为好莱坞暑期档大片,《超人》与《F1:狂飙飞车》的票房表现却天差地别。前者上映7天票房仅5800万,后者上映21天仍稳占日票房10.7%,累计票房达2.87亿,成为现象级黑马。这场“超英”与“赛车”的对决,折射出观众审美与市场逻辑的深刻变迁。
视觉体验的代际差异是关键分水岭。《F1》以IMAX实景拍摄为卖点,剧组将摄影车开进银石赛道等9个F1真实赛场,定制车载摄像头捕捉200km/h以上的速度感,配合汉斯·季默的摇滚配乐,让观众仿佛置身赛车座舱。反观《超人》,尽管特效保持DC水准,但导演詹姆斯·古恩的“化妆舞会”式视觉风格——偏重色彩堆砌而非宏观构图,在IMAX银幕上显得缺乏震撼力。当《F1》用第一视角飙车制造生理性刺激时,《超人》的打斗场面更像漫威式的插科打诨,难以激发观众肾上腺素。
叙事逻辑的共鸣缺失则决定了口碑分化。《F1》以“落魄天才重返赛场”的老套故事,精准击中男性观众的热血情结。布拉德·皮特饰演的赛车手,从巅峰跌落后的自我救赎,与《飞驰人生》的励志内核异曲同工,让普通观众产生强烈代入感。而《超人》试图探讨“神性与人性的平衡”,却因角色动机模糊(如超人因“想当普通人”而消极应战)陷入说教困境,非粉丝群体难以共情。
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市场环境的结构性变化。随着漫威宇宙的审美疲劳,观众对超英电影的期待阈值已大幅提升。《F1》的成功证明,当好莱坞大片不再执着于“拯救地球”的宏大叙事,转而聚焦个体奋斗与极致体验时,反而能突破文化隔阂,在全球化市场中找到新共鸣。这场对决的启示在于:在流媒体时代,大银幕的不可替代性,不在于特效的堆砌,而在于能否提供独一无二的沉浸式情感体验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