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盛夏,国内多地陷入“蝉鸣围城”:上海、武汉等地市民反映蝉数量激增,夜间鸣叫超80分贝,树下“蜜露”滴落频发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蝉种群“大小年”规律与城市生态变化的双重作用。
科学解码:蝉的“生存策略”
专家解释,蝉具有4-16年的地下潜伏期,成虫寿命仅2-4周。2025年恰逢多个品种同步进入“大年”,叠加高温天气延长鸣叫期,导致声浪叠加。雄蝉通过鼓膜发音器发出求偶信号,其“歌曲”包含召唤、警告等四类情境音,部分品种叫声带超声波,具有空间迷惑。
尽管蝉对果树枝条为曾导致林业损失,但专家强调其生态价值:蝉尿中的糖分是蚂蚁、蜜蜂的重要食物来源,形成独特的营养循环。更关键的是,蝉敏感,其种群扩张侧面印证城市绿化提升与农药使用规范——北京香山等森林区域蝉密度达市区3倍,印证了生态修复成效。
人蝉共处:包容与治理的平衡术
面对市民困扰,专家建议采取物理隔绝(如打伞)应对滴液,以平常心接纳自然声响。林业部门则需监测种群密度,在达到危害临界值时启动科学防控,避免使用破坏生态链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