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暑期旅游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更新。尽管同程等平台数据显示暑期出游人次同比增长超三成,但传统热门景区“人从众”的景象正在消退,取而代之的是“主峰次峰”的错峰出行模式与细分市场的深度开发。
供需错配催生新节奏
据旅游地理学研究,今年暑期形成7月5-15日主高峰与8月1日次高峰的双峰结构,亲子家庭占比达82%。这种波动源于消费者对“价格-体验”平衡的精准把控:6月底短途游、8月中下旬长途游的“拆暑假”策略成为主流。岭南控股广之旅数据显示,提前30天预订的早鸟订单暴涨200%,跨省游客单价稳定在5000-8000区间,较去年基本持平。
长线游重构市场格局
西北地区成为最大赢家,新疆文旅增速达48%,青海、宁夏增速均超20%。房车生活家平台数据显示,新疆房车预订量同比增长30.2%,亲子家庭占比超七成。敦煌莫高窟单日接待量突破2万人次,鸣沙山沙漠烟花秀等新型体验项目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达95%。值得注意的是,三线及以下城市异军突起,儋州、阿勒泰等县域目的地游客量增速超150%,显示国内旅游市场正从“景点打卡”向“深度体验”转型。
主题化产品破解同质化困局
自然探索、非遗手作、科技研学等垂直品类搜索量翻倍。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AR导览设备使用率达85%,西安“考古盲盒”衍生品月销超10万件。马蜂窝平台显示,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因LabubuIP热度带动门票订单增长114%,上海乐高乐园开园首周预约量突破5万人次。这种“文化IP科技赋能”的模式,正在重塑国内旅游产品的价值链条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